你不需要太“懂事”,做自己就好!
发布时间:2021-06-06 | 浏览次数:2239

01
小时候家里穷,过年买新衣服的时候,她总会说:“给弟弟买吧,我不要!”其实,她的内心是多么渴望一件新衣服,甚至暗暗希望,妈妈也会给她买一件。上大学的时候,每个月的生活费不超过五百,穿着土气臃肿的衣服。可每学期结束后回家的时候,她总会给家里人捎带一些外面的特产,所有人都觉得她很懂事!有一次,父亲开车被撞,幸好并不严重。妈妈让她打个电话给她爸。
亲戚家的邻居种了不少柚子树,送了几个过来给大家吃,对那时的小孩来说,算是美味了。
吃完后,堂哥还嚷嚷着要,奶奶说没有了,堂哥不信,先是闹,然后哭,最后干脆在地上打滚,奶奶无奈,只好花钱去邻居家买了一个。
切开后,他要一个人独吃,不知是谁拿了一瓣,他又不乐意了,又在地上直打滚,奶奶又给他买了一个。
我只好用渴望的眼神望着奶奶,希望她能读懂我背后的诉求。当然,最后的结果是:我没有!“懂事”,最大的特点是:不能提要求,不能麻烦别人!
当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:想吃的东西吃不到,想买的东西买不成,想做的事情做不成。“懂事”和“乖”,是家长、大人们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。 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家长们会有意无意的用“乖”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。在学校“孩子平时听话吗?”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。在家里也总会对孩子说“你要听话,听话就会怎样怎样,不听话就会....”家长们互相碰面,聊起孩子,也会互相夸奖“你家孩子真乖”等等。小孩子心里知道:自己表现得“乖”,大人就会高兴,自己听大人的话、察看大人的脸色行事,大人就会喜欢自己,夸自己“懂事”。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爱和表扬,为了少受到处罚和责骂,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,努力做出那个“乖”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。小时候表现越“乖”,越“懂事”的孩子,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;小时候表现得越叛逆,越自由的孩子,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。
03
那么,为什么小时候越“懂事”的孩子,长大以后反而心理问题越多?
一
我很清楚的记得,我小的时候,奶奶带我出去玩。路过路边的糖果摊,奶奶指着说:“想要吗?”我摇摇头说,“不想要。”奶奶满意了,说:“这孩子最乖,从来不乱要东西。”从心底来讲,小小的我,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、酸甜可口的糖果的。只是,“懂事”和“乖”,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。我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,我“乖”就会让大人高兴,于是,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,努力做出那个“乖”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。长大以后,我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、疲惫不堪的“烂好人”。心理咨询师告诉我,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,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,原因就是,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、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,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,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,内心压抑十分痛苦。
二
曾经有一位妈妈留言:我的孩子平时很乖,入幼儿园时非常顺利,不哭不闹,但是一两周后却出现了爱打人、半夜哭醒的问题。为什么?我直截了当的说:与其说你的孩子听话乖巧,不如说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。正常情绪下的孩子,没人愿意去幼儿园。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去幼儿园,以为去幼儿园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了。如果孩子不哭不闹,说明她觉得要做一个你们父母眼中的“乖”孩子,就不能哭闹。可是,孩子的感受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宣泄出来。她上幼儿园以后爱打人、半夜哭醒,都是内心的宣泄。
三
为什么小时候“乖”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,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?“乖”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。父母期望我们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,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,这就是“乖孩子”。越乖的孩子,随着他渐渐长大,他就会从一个不提问的“乖”学生、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“乖”员工、感情上让婆婆包办的“妈宝男”、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烂好人。
04
“人是需要这种尽管被讨厌但还是敢于做自己的勇气,这样才可以逃脱无法做自己的羞耻感,获得真正的幸福。”
懂事的孩子就是缺乏这种做自己的勇气,如同成年人般的成熟与稳重让他们牺牲了任性一次的权利。懂事的孩子长大后通常会变成“老好人”,他们的“好”并非全部来自于爱,而是出于恐惧。你努力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,羡慕那些能够哭闹撒泼的人,你一个人消化着难过,即使很难,也只能一个人悄悄的哭。这个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,还有两个词叫做“委屈”和“不快乐”。王菲给女儿写过一首歌,其中有一句歌词:你不能去学坏,你可以不太乖。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,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,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。
苦在心里。
